12月1日,我从北京的西边来到东北角,参加了一场照片疗愈活动。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形式,过程蛮新鲜。总体印象是愉快的,完成了一个2025年的愿景板,也对内心更渴望成为什么样的人有了清晰的觉察。
不过,作为一个艺术疗愈从业者,我也不免跳出参与者的身份,思考整个活动的设计与体验,今天就来聊聊这次经历:照片疗愈,真的治愈了吗?
1. 体验亮点:独特的互动设计与氛围感
照片疗愈的开场非常特别。参与者提前选好三张2024“高光时刻”的照片,在现场通过讲述这些照片背后的故事自我介绍。大家用拍拍心口或比手花的方式表达共鸣,这种互动方式既安静又充满新意,能够让人更专注地倾听。
接下来的分组方式也让人印象深刻:通过观察大家的愿景板,找到作品“相似”的人结组。比如,相似的构图、色彩、用材等,这种自然的连接方式让交流变得轻松愉快,也让人对彼此的创作和故事产生更多兴趣。
这些设计细节,让活动充满趣味和参与感,是一次很棒的体验亮点。
2. 遗憾与挑战:时间与引导不足
时间超时是活动的一大问题。原定的结束时间是中午12点,但多个环节超时,导致最终延长了一个多小时,这对有后续安排的参与者来说不太友好。尤其是愿景板环节,带领者没有明确时间限制,部分人陷入了素材挑选的迷茫,拖慢了进程。
另一个挑战是引导不够清晰。比如,心愿实现照片的拍摄环节,初衷是让大家通过摄影呈现“实现愿望后的自己”。但对于没有相关经验的参与者来说,可能会觉得很难操作,不知道该如何设计拍摄角度和姿态,最终效果多少有些偏离预期。
3. 我的建议:细节管理与提升用户体验
活动本身很有潜力,但细节上的调整能让体验更上一层楼:
- 时间管理更明确:每个环节设定清晰的时间节点,并及时提醒,特别是当参与人数较多时,避免过多时间被少数人占用。
- 引导更清晰:比如愿景板制作环节,可以展示范例或提前介绍完成后的效果,帮助参与者更快进入状态;拍摄环节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构图或情境设计思路,让人更有方向感。
- 优化材料选择:现场提供的杂志种类偏少,部分人可能需要花费较多时间寻找素材。增加可选素材,或强调手绘、自带素材等方式,也许会降低门槛、提升效率。
4. 感受总结:疗愈的本质是连接与共鸣
这场活动没有让我得到很有深度的疗愈感受,但这场活动让我深刻感受到艺术疗愈的核心:它是一种通过创作和互动连接内心的方式。愿景板让我觉察到心底的期待。
如果你也想体验一次类似的疗愈活动,建议带上好奇心和开放的心态,无论结果如何,参与的过程一定会带来些独特的感动与启发。✿❥